今天學姐要用案例來探討財報中的科目,助力大家識別風險。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是資產負債表中的生物資產,相關的費用資本化問題,以及財務造假案例。
生物資產,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構成的資產,持有生物資產的大多是農業或涉及生物技術的企業。生物資產分為公益性生物資產、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消耗性生物資產。
而資本化是指符合條件的相關費用支出,不計入當期損益,而是計入相關資本成本,作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類項目管理。如此一來,這筆資本化的費用就可以分期攤銷,不必一次性在損益表中扣除,這就讓當期的損益表更好看了。
概念介紹完了,我們通過案例來看這兩項是怎么影響報表的。
本次要涉及的生物資產是野山參。與普通人參不同,野山參更為傲嬌,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苛刻,而且一支野山參從發芽到足齡需要至少十五年。本次的主角就是一家種植野山參的農企s。
x3年,s公司與相關方簽訂人參撫育協議,即幫s公司打理山林,照看參苗,支付金額五千多萬。然后s將這筆費用以人參撫育費的名義,計入管理費用中,再以《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-生物資產》為由,將這筆管理費用資本化,并按剩余年限對這筆資產計提折舊,年限為30年。
看上去沒有什么問題,但實際上這卻是一個虛增利潤的造假。s公司看似與相關方簽訂了撫育協議,但其實這五千多萬是用來直接跟相關方購買成品野山參的。也就是說通過虛假協議,將這筆應該計入成本的費用計入了管理費用,并且利用生物資產的特殊性,將這筆管理費用資本化。最終這五千多萬既不是成本,也不是費用,而是變成了資產,30年慢慢攤銷。這么一來,損益表上的利潤就虛增了五千多萬。
近些年生物資產出現問題的案例屢見不鮮,包括前幾年頻上熱搜最終在前段時間被清查干凈的“扇貝跑了”事件,也是生物資產的問題。最近a股市場起起落落,不少人也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危機與機遇并存的時期分一口蛋糕,不過希望大家能夠注重財報中的這些科目,雖然天網恢恢,s的造假最終還是被查了出來,但是還是希望各位能有事前預防的意識。還是那句老話,股市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啊。
版權聲明:本文采用知識共享 署名4.0國際許可協議 [BY-NC-SA] 進行授權
文章鏈接:http://bjjkllab.cn/news/4660.html
該作品系作者結合行業標準及互聯網相關知識整合。如若侵權請通過投訴通道提交信息,我們將按照規定及時處理。
客服:13198516101